安徽是全国光储产业发展版图中的重要一极,产业集群建设、光储技术不断突破、区域协调发展,一直在多个环节保持行业技术领先优势,引领光储产业持续创新发展。向创新要发展,安徽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迎来“加速度”。2024年8月22日,安徽省光储产业专场新闻发布会在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举行。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光储办)会同省委金融办、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5部门联合印发《安徽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为未来四年,加快推动我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创新发展规划了产业路线图。
创新驱动 技术“加码 ”
《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产业链“卡点”“堵点”问题及产业共性技术攻关为重点,通过“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竞争赛马”等方式选拔创新能力强、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明确创新支持政策和激励举措,建立健全有利于创新目标实现的科技攻关项目组织管理制度。安徽省在异质结(HJT)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异质结电池技术通过优化电池结构,提高了光电转换效率;钙钛矿电池技术则以其高效率和低成本的优势,成为下一代光伏技术的有力竞争者。我省通过组织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持续推动异质结和钙钛矿电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今年,我省举办了异质结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技术产业化研讨会,吸引了百余家行业重点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会。会议期间,就异质结、钙钛矿及叠层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展望,为技术的进一步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我省在新型储能技术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重点开展了多元化电极材料、高储能密度、长寿命、高安全性等锂离子电池技术及产业化研发;同时加强了钠离子电池储能、液流电池储能、氢储能等技术的攻关;并研发储备了液态金属电池储能、固态锂离子电池储能、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等新型储能技术。这些新型储能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还增强了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例如,在电网负荷低谷时,储能电站可以充电消纳多余电能;在负荷高峰时,则可以释放电能支撑电网。这种灵活的能源调度方式,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光伏科技的前沿领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再次取得重大突破。2024年7月3日,国际权威太阳能电池效率纪录《Solar cell efficiency tables》(第64版)公布了中国科大徐集贤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认证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稳态效率达到26.7%,刷新了世界纪录。这不仅是该团队继2022年、2023年之后第三次代表中国科大更新该世界纪录榜,更是安徽省乃至全球光伏基础创新研究的一次国际性荣誉。放眼安徽全省,“先进”和“新型”已分别成为各地光伏和储能的“限定关键词”。省工信厅电子信息处处长、省光储办综合协调组组长蒋晨捷表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我国光储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经验,更是当下穿越周期、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此次出台《行动方案》,目的就是聚焦省内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重点方向,通过健全技术创新平台梯度培育体系、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高效畅通的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体系、持续优化光储产业创新发展环境等,提升省内光储企业的创新能力,继续保持我省在行业的技术领先优势,为加快推动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头雁引领 产业“高飞”
以阳光新能源为代表的光储开发企业是我省在国内和海外一张耀眼的光储名片。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顶格推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智能绿色制造强省的重要内容。我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链企业共有520多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230家,百亿企业12家,百亿元企业占全省光储产业规模总量的比重超75%。产业链关键环节全球出货量前10企业中,已有7家光伏玻璃、6家光伏组件、5家光伏电池片、2家光伏逆变器在我省布局。龙头企业营收占比高,影响力大,对产业链的拉动作用强,是决定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阳光电源光伏逆变器技术水平、出货量行业领先,全球市场占有率约三分之一;国轩高科是国内储能电池龙头企业之一,半固态、固态电池技术水平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华晟新能源是目前全球实际产能最大的异质结光伏制造企业,异质结组件最高功率先后刷新715W、750.54W世界纪录;滁州捷泰、合肥晶科、凤阳正泰、中环新能源等N型TOPcon电池生产企业产线效率稳定在26%以上,技术水平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光储产业属于典型龙头牵引行业,市场竞争机制相对成熟,产业发展越来越呈现“强者更强”、市场集中度更高的发展趋势。同时,我省还出台了《安徽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千百亿”企业培育行动方案(2024-2027年)》,建立“千百亿”企业培育工作机制,统筹资源、综合施策,推动龙头企业继续做大规模体量;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强化配套环节专精特新发展,分类帮扶、梯度培育,加快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相互依存、协同高效的产业发展生态。目前,安徽光伏玻璃产量已占全国1/2以上,逆变器产量占全国1/3,组件产量占全国1/4左右。2023年安徽光伏制造业实现营收2967.4亿元、居全国第3位;今年1月至5月,光伏玻璃、电池片产量分别增长23.7%、86.4%。截至目前,我省光储行业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8家,省级创新平台131家。
优化布局 区域“联动”
《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各类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累计创建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10个以上,认定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超200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0家,规上制造企业实现创新平台(研发中心)全覆盖,全行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提升到2.5%以上,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创新体系。除了在先进技术路线上抢占先机,安徽光储行业的差异化竞争还体现在区域布局上。合肥、滁州、蚌埠、六安等11个市都纷纷加入追“光”大军,全省光储产业发展是一盘棋,“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制造能力来有序、科学地布局,令各地产业发展各具特色。”作为安徽光储企业主要集聚区,合肥、滁州如同坚实的“双翼”,护航产业发展稳步前进。2023年,合肥市光储产业营收从2021年的500亿元规模增长至超1900亿元,年均增速超50%;其中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实现营收超1500亿元,占全省53.4%、全国8.4%。今年1—6月,合肥多举措应对产业周期性挑战,全市光储产业实现营收894亿元、同比下降2.9%。电池片、组件产量分别约占全国5%、9%,光伏逆变器、储能变流器出货量位居全球第1。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滁州光储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实现了较快发展,呈现出头部企业集聚、产业生态完善、技术水平领先等明显特点。去年实现产值1362亿元,增长56%;光伏电池片、光伏玻璃、光伏组件产能分别占全省的56%、42.7%、36%,占全国的21.7%、8.9%、8.2%。全球光伏20强企业已有10家落户滁州。今年1-6月,滁州市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实现产值596.4亿元,光伏电池、组件、玻璃产量分别达32.3GW、19.9GW、339.6万吨,同比增长66.5%、3%、23%。宣城、芜湖、阜阳则以中游、下游为出发点,令安徽光储这盘棋变得错落有致。在全省各地的协同发展下,安徽光储向阳而行,创新能力跨越突破、市场主体加速集聚。从创新链上看,2023年,全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净新增62家、达到16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34家;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1家、总数达到6家;营收过百亿元的龙头企业在皖设立研发机构、创新平台比例达到58.3%,比2022年提升近20个百分点。